在治療過程中,會不斷反覆檢討自己,認真思考什麼治療方法最適合個案。從敍事實踐(Narrative Practice)學到,所有好與壞都有正反兩面,甚至有多元真相(Multiple truth) 。例如:我的「認真」讓我要求自己事事做好,卻令自己容易「諗多左」過於憂慮; 同時,亦有機會為別人帶來壓力,這些在治療時會有可能造成「反移情」效應 (counter-transference) 影響個案。故此,治療師的自我檢視和定期心靈排毒十分重要,這樣更能善用負傷的治療者(Wounded Healer)這個原型特質,好好處理自己的內在需要,更能明白個案的困惑,與個案同情共感; 以 Carl Rogers的人本取向,以同理心真誠地接納和面對個案(和自己)的軟弱無力,與個案一起尋找解謎的鎖匙,發現生命的不同可能,亦相信任何時候都能作出改變,No Too Early , Never Too Late。
跟個案說我會在網上分享她的留言,想先獲取她的授權同意。她給我的回應是:
Sure surre You are really good~~~
這一句太窩心了!感謝你,感恩有份在你的生命故事裡留下一點點!
***** ***** *****
Dorothy Wong 英國註冊戲劇治療師| 南澳洲大學輔導學碩士 個人輔導/創意治療/小組課程(治療中心位於灣仔/ 網上平台) 查詢:info@dreamoftomorrow.hk
敍事治療由Michael White創立,強調這㮔方式是一種世界觀、生活實踐,而非「理論」「模式」。治療師與案主是平等的,甚至案主才是領航員,這一種角色定位(或「不定位」)讓治療關係更顯自然。坦白說,我一直都很怕一些機構或案主要你「保証醫好」「包生仔」「唔該show quali 」那種種要你扮專家的眼光/請求,事實上,心理治療是一個互動互信的過程,治療結果也跟這個信任有偌大關係。
到了該放下就放下的年紀,各方面都在學習「斷捨離」- 在治療工作上,同樣地學習斷絕不需要的既有形象、捨棄多餘的顧慮、脫離執著的各式各樣理論知識,什麼對於案主是最有幫助的,還是我最看重的 – 以真、以誠,同在、同行 Be with the clients at where they are。
有興趣研究榮格學說的,都會對自身的故事和意象特別敏感,生活上會尋索外在環境所發生,與內在心靈感受的契合,這也是榮格所說的共時性 (synchronicity),聽說愛恩斯坦和榮格是有計傾的,他曾這樣形容我們以為的「巧合」,其實是「上帝匿名的安排」(Coincidence is God’s way of remaining anonymous – Albert Einstein)。
Anna 在這人生交叉點上徘徊掙扎,她曾努力嘗試和丈夫坦誠溝通,希望修補破損了的婚姻關係,可是丈夫最後還是選擇捨她而去。她心如刀割,在通往地獄的長廊道上,浪蕩了好一段日子。她每天像是行屍走肉般活著,日間還可以暫時用工作麻醉自己,晚上獨自面對漆黑夜空時,眼淚總是禁不住流下;家居各項雜務帳單險些叫她發瘋,遇上家裡突發停電漏水,更讓她不知所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