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電的罪咎

智能電話的普遍,改變了人使用電話的習慣。當電話充當了電腦、電視、電影院、音響組合、遊戲機甚至圖書館的角色時,我們卻忘記了電話發明的初衷。電話的發明是為了對話,它補足了不能見面傾談的限制,讓聲音的傳遞化作直接的溝通。

自從Whatsapp的出現,人們講電話的密度大減。我們重視電話有多少流動數據,過於有多少通話分鐘。我們不再直接對話,我們會選擇寫字或錄音,一些雞毛蒜皮的事,不用多講,輸入幾個字方便得多,簡單如按個Emoji符號,更能傳情達意。

慢慢地,文字或語音溝通取代即時直接對話,毋須啟齒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,因別人總會收到信息的,省卻找不著時要不斷聯繫的麻煩。至於傾電話,就留給交誼或有更重要事情才做吧。說到底,就是喜歡不用直接溝通。

我們漸漸放棄致電的權利,我們開始害怕打擾別人,明明有事情商討,還是會先Whatsapp一個信息,問準對方才打出電話。致電別人要先取得別人的首肯,在智能電話出現前的世界,是匪夷所思的。我們覺得不通知對方一聲就打電話給別人,總有點不好意思。或許別人正忙著呢,或許別人未有與我對話的準備呢,或許……總之這是對人的尊重。我稱這個為「致電的罪咎」。

我們愈來愈尊重別人的私人領域,個人空間亦在通訊發達下愈見膨脹。這是一個銅幣的兩面。尊重別人當然是好,但另一面卻可能是害怕對話,失去直接溝通的勇氣。科技讓我們可以掌控更多,同時也叫我們因疏於練習而漸漸失去溝通應對的社交能力。

對話是暴露個人情感最直接的方式,我們害怕自己不懂合宜對答,亦憂心喜怒哀樂容易被人識透,對方即時的反應也許令我們無所適從,或感難受──直接對話變得不安全。講電話已是這麼困難,直接見面又如何?不更要費心勞力?於是我們會把生活動態放上社交平台,大家甚至不用直接交往,每天看著對方更新的訊息,已能了解對方的一言一行,按個符號作回應,不更省時方便,勝過見面傾談?

電話取代了直接見面,照片、語音和文字又取代了通話。我們享用了科技發明的方便,愛上躲藏在科技背後的安全感。文字或表情符號讓我們有時間思考如何回應,有修飾語氣、隱藏情感甚至含混語言意思的空間,不用直接面對他人,避免可能的衝突。

「講電話」成為歷史名詞,用完整句子、複雜詞組來演繹自己變得old-fashioned(過時)。我們努力建造一幅高科技危牆。表面看似平靜和諧,暗裡卻可能充斥著誤會、不明、積怨、恐懼,更多是心靈裡的深層孤寂。

下一步會是如何?不如大膽作個預言:當世界上已有一隻感應腦電波的智能裝置面世,人類不用說話、不用輸入任何文字或影象已能直接讀出內心所想,大家只要調較相對應的頻率或波段,透過網絡互通數據,便能傳情達意,到時人類將會失去說話能力,世界變得異常寧靜…….。

人是血肉之軀,趁我們還有以聲音分享的能力,好好跟別人多點直接溝通吧!

(原刊登於 Before & After Magazine , 01/2017)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