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任職市場推廣,策劃展覽項目及企業培訓,跟不少八十後一起工作,他們大都是數年內畢業的大學生,其中不乏學界精英,能操多種語言,年紀輕輕巳經周遊列國;從事多年青少年工作的我,很享受跟他們建立「亦(上)司亦友」的關係。
柴米油鹽的故事
最近我的前下屬柴米跟我分享她的近況,說自己是窮忙族,日做夜做,卻只得一個忙字。她感慨生活只有工作,雖然長工給她穩定收入,但微薄得難以積蓄,考慮進修增值也沒本錢,有時忙得連照顧健康、家人和朋友也應接不暇。若考慮她的工作表現和盡責的態度,我也認同她的辛勞值得高一點點的回報。
想起另一位前下屬油鹽,曾經跟柴米處於類似的境況,上司給她的壓力很大,工作也不快樂。那段日子,我偶爾也會找她吃個午飯,訴訴心聲,聽她的掙扎,也跟她分享如何跟上司相處。我鼓勵她,要在磨練中尋找克服困難的秘訣,過了關,才是離開的時候。後來,油鹽找上了一份與藝術有關的工作,正好是她所愛,同樣地加班,同樣地窮忙,然而她卻找回自我,感受到她多了一份從工作而來的滿足感。她也分享今日加班不再為了對上司交代,而是對自己工作水平的追求。近年,再聽不到她對生活的控訴。
還有阿醬,阿醋和阿茶,抵受不了辦公室生活的勞役,決定「劈砲唔撈」,同樣超窮忙,卻總算做到創業闖天下。
他們的故事引發我思考,到底今天年輕的窮忙族處於一個怎樣的光境?是什麼讓他們覺得沒有出路,生活好像沒選擇,每日彷似在「捱打」?又是什麼讓人窮忙得起勁,窮忙得快樂?
是現實,也是心態。
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
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在他的著作《窮忙族-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》中指出,窮忙族(Working poor)在先進及發達國家形成,由於全球化使企業競爭激烈,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而削減開支,改變了以往多勞多得、可穩步晉升的工作環境,取而代之是更多短期合約或臨時工,又或是一個人頂替幾個人的長工。薪酬低工時長,使很多打工仔每星期工作超過四十小時,工資仍然不能負擔基本生活,造就了窮忙族的出現。在日本,門倉估計有四分之一人口屬於窮忙族,而青少年人口更是高危類別。儘管作者所描述的是日本社會,但用以形容今日香港情況也相當貼切。
香港再不是「獅子山下」的六七十年代──「攜手踏平崎嶇」與「理想一起去追」的努力耕耘之後,香港人能夠共同分享經濟成果。由「冇」到「有」總叫人興奮,但由「有」到「更多」那層次的攀升是不明顯的,集體騰飛的城市發展經驗彷彿成了歷史博物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不斷努力仍是沿地踏步的感覺的確叫人很氣餒。
一份敢於追求理想的勇氣
縱使我們被現實處境所困,卻小心不要被恐懼所迷惑。
身邊不少八九十後的青年朋友,自小已經能文善武,電腦科學文化藝術樣樣皆能,他們所接受的培訓和物質享受也較為豐富。擁有,會使人害怕失去;擁有太多,容易產生恐懼和憂慮,怕自己懷才不遇,怕錯過更好的,怕跟同輩比下去。恐懼讓我們更多計較,憂慮讓我們不敢前行。
全球化發展雖然改變了以往的工作模式,但同時也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。其實每一代都有她的挑戰,若只定睛過去,就會錯過自己當下的機會。油鹽也曾被恐懼所困,但當她仔細檢視自己的生活,認清自己想要的,相信自己的能力,鼓起勇氣向著她的目標前進,她能脫離困惑的窮忙一族。應該說,她能承受窮忙,因為她看到的不只是金錢的回報,而是工作背後帶給她豐盈的人生閱歷。我相信,這一代需要的不單單是一份穩定的工作、可觀的薪酬回報或是一幢自置物業,而是一份敢於追求理想的勇氣。
尋找另一片天空
你覺得自己很窮忙嗎?活著似捱打?試試好好計劃人生,更多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需要,克服自主抉擇和與人比較帶來的恐懼感,努力爭取自己想過的生活,勇敢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。儘管外在環境不會瞬間改變,卻隨時可以看到另一片天空。
註:特此鳴謝眾八九十後朋友的分享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