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的米羅

也許不少人聽過畢加索、達利,卻未必認識米羅。胡安・米羅 (Joan Miro) 是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,作為加泰羅尼亞人,作品每每流露他對自己土地的熱愛。

看米羅的畫作,以往總會聚焦在他的紅、黃、藍、綠繽紛色彩,一直相信他一定是懷着一顆赤子之心,滿滿陽光燦爛。有時都會看不明白,米羅部分作品如小學生的火柴人,不是簡單幾劃,就是胡亂潑畫的色彩,為什麼可以如此知名?近來看多了他不同作品,也閱讀了一點西班牙和加泰羅尼亞的歷史背景和他的成長故事,隱約聞到他作品背後有種沉鬱的氣味,跟以往感覺不甚相同,卻又不知從哪裡為這個發現找答案。

從網上看了英國廣播公司 (BBC) 於1978年製作的紀錄片《米羅:夢之劇場 Miro – Theatre of Dreams》(下文簡稱為ToD),由米羅多年朋友Roland Penrose跟米羅作訪談及為紀錄片作旁述,同時亦紀錄了米羅參與Claca Theatre,合力創作了一個充滿魔幻巨偶、怪異音樂及超現實色彩、諷刺時弊的怪誕劇 (political satire and grotesque)。

片長約一小時,紀錄劇場的排練、製作與演出,當中穿插Penrose與米羅的對話,達85歲高齡的米羅親自講述他創作上的心路歷程,看着他每次落筆都先是隨意揮灑黑色油掃,之後或是用刀刮畫、或用指頭點捺不同色彩 …… 心裡很是感動,雖然只能透過自動翻譯才能明白他的法語;然而,他的分享內容這幾天都在腦中盤旋,也印証了最近對他作品的點點看法。

要明白藝術作品,就要更多了解藝術家自己的想法和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。

1893年,米羅於巴塞隆拿出生,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,於二戰期間,他來回法國和西班牙,在巴黎、巴塞隆拿、諾曼第及馬略卡島等地居住,穿梭城鄉之間。當時人民生活艱苦,片中他就曾提到「貧窮飢餓啟發了他,為他帶來創意」(ToD,16’15” )。

1940年,他返回西班牙,當時正值西班牙內戰,以佛朗哥帶領的國民軍獲勝,佛朗哥奪去了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,禁用加泰隆尼亞語,更一直以高壓政策管治支持共和國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人民,自此經歷長達三十多年的獨裁統治,直至1975年佛朗哥離世。

在長期高壓政策下,藝術家是如何走過來的?當我了解那個時代背景,就更多體會米羅在藝術媒介、素材物料以及表達形式上不斷尋求突破及矢志顛覆既有傳統的決心。

米羅其中一段分享尤其觸動我,是談及他自己的心路歷程:

「我本質上是悲情的,假如在我的作品中發現幽默,那是不由自主的。」“I am by nature tragic and if there is humor in my work it is involuntary” (ToD,45’ 27”) 

這句正正回應了我心裡的問號!顏色或多或少都帶有心理象徵性,黑色往往予人沉鬱絕望的感覺,以往我看到是米羅作品中的彩色,以為黑色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起稿線,原來黑色才是他的主調!

片段中拍攝了幾段米羅的作畫過程,他都是以黑色開始的,直覺帶領他先用黑色,有時會再加上白,接著用指頭點捺上不同的顏色如紅的、綠的作點綴,用以平衡構圖。之後,會有好一段時間對着作品安靜沉思。翌日當他對作品有新體會時,他又會再由黑色開始;待油彩乾了,他會用筆刀刻上一些隨心而畫的符號。米羅習慣以本能直覺去創作,他喜歡用十隻手指為作品添加色彩,正如他自己說,「繪畫就像用手指彈琴按黑白鍵盤一樣!」我很認同對談中的一句描述「非常充滿詩意,但其實又非常基本與日常。」 “very poetic, but very basic ones” (ToD,31’ 40”)

米羅的作品每每流露簡約的線條筆觸,或是粗獷的形象符號,看似沒有太多複雜具體訊息要呈現,就連作品名稱來去都是相約的,米羅自己也這樣分享:

「你看見每一次的元素都是一樣。女人、小鳥、星星……但呈現這些元素的符號卻是不斷轉變⋯⋯[ 題目雖然都是]「女人、小鳥、星星、月亮」或是其他,但每次其實都不同。」(ToD, 41’05” )

我們不都是男人、女人,工作、休息再工作,元素是一樣的,但每個人每個時空的呈現卻都是不同的!哈。

劇場上展現的是陰暗的巨頭和怪獸,充滿着悲傷的調子。怪獸,是米羅日間的夢境。在他的作品裡,一方面如詩如花,多麼的美好燦爛; 另一方面卻是暗黑的。米羅自己也笑說,很難叫人相信這是同一個人:

「我們不是生活在如詩如花的世界,撇開一切,我們是生活在怪獸年代。一個人的靈魂禁不住就反映了出來。…… 在作品中能否自由表達,取決於我們加泰羅尼亞人民所擁有的表達自由。兩者不能分割。」

在什麼都說不得做不得的年頭,米羅還可以挑戰藝術的表達形式,還可以顛覆學院派的藝術傳統,還可以拓闊個人視野和藝術領域,以建築物料當畫布,用雜物拼貼做雕塑;由繪畫到雕塑、製陶、版畫以至海報,米羅為劇場設計道具戲服,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作海報宣傳人權訊息,在公共空間如機場、大街(la rambla)、公園(Parc Joan Miro)中創作大型馬賽克或雕塑裝置,為社會為大眾付上自己的一分,鼓勵任何材料都可用以創作,示範無用之用,推動藝術普及性,讓更多人享受參與藝術的樂趣。

一幅海報用上加泰羅尼亞旗紅黃色調的梯子、一個用刀刮上的三叉戟、一粒米字星、一個幼幼線條的大交叉,一個隱藏的自我,似乎,我明白多了。

生命的黑,需要色彩點綴。

有些話

不能說

不要說

不用說

卻聽得到。

多謝你,米羅!你的簡單很不簡單。

* * * * *

BBC 紀錄片

Miro: Theatre of Dreams (1978) : https://youtu.be/leZ8ig8SuyI

#Miro #JoanMiro #藝術筆記 #米羅 #胡安米羅 #加泰羅尼亞 #超現實主義  #Catalonia #Surrealism #黑色的米羅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