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六年四月一日晚上11時59分,亞洲電視停播熄機,結束了59年電視廣播歷史。坊間一早流傳說閉台前一分鐘,畫面會顯示告別卡向觀眾道別。業內數據顯示當晚最少有約43萬香港市民守在電視機前,等待這最後一分鐘告別儀式的出現,盼望一同見証一段電視光輝歲月的殞落。可惜,最後什麼安排都沒有,重播節目內,前亞洲小姐羅霖一句話「經濟獨立特別係….」還未說完,畫面迅間變成藍色螢光幕或是雪花一片,電視訊號隨即中止。亞視就這樣選擇用自己的方式,跟服務了超過半世紀的觀眾道別。
亞視這樣「突然死亡」,臉書上不少人留言表示詫異、悲傷或憤怒。有的說她「再會」也不講一句,實在禮貌欠奉;有的恨她賴皮走數,核突兼羞家;有的怪她欺騙觀眾,盡是謊言。一個已沒有什麼節目製作的電視台,亦不過是傳說中只得一分鐘的告別卡,人們為什麼還要守在電視機前,等待什麼發生;大家為什麼都這麼著緊,這麼介懷?
因為人對於分離,都渴望一個道別儀式。
在日常生活中,不同形式的道別經常出現。例如跟生意夥伴會議完結時,總有一句半句結語,然後握手道別;同事離職,普遍會準備「散水餅」,團隊也會有「歡送午餐」祝福離職同事錦繡前程。與朋友飯局相聚過後,大家會簡單說一句「再會」或下次什麼時候再見;遇著有食肆老店結業,顧客總會趕去吃最後一頓,好好懷念過往惠顧時光。錯過了的,不辭而別的,總會感覺不是味兒,心裡怪怪的好不舒服。
另外,不能好好道別而傷得較深的,通常會是個人情感的分離。伴侶離異,大概會期望能在分開前好好談談,或透過一些深具意義的行動(如書信或最後擁抱)讓大家接納分開的決定,這樣才說得上「好來好去」;不幸地有親人離世,總渴望能見最後一面,聽聽最後遺言,盡情痛哭好幾場,否則心裡哀愁久久不能散去。
因為分離,盛載著哀愁、不捨;無論人或事的結束,都象徵著一段關係的終結,未來時光的失去,在我們個人歷史和記憶的某時某地,劃上一個句號。我們需要語言的表達、分享、情感的宣洩,或是藉著一些儀式,去哀悼、去記掛、去緬懷,在生活中漸漸接納這個失去的事實,以致人能從哀傷中走出來,完成悼念(Griefing)的過程;否則,人會停留在失去的陰影下,難以返回正常的生活軌道,從新出發。
這樣說回來,一個陪伴了公眾接近60年的電視台,經歷了無數的社會時局的變遷,記錄著生活潮流的改變,其中的經典劇集曾經使不少觀眾產生共鳴,他就彷如一個伴著成長的老朋友,無論大眾是年長的或是較年輕的,總會跟他有某種程度的接觸或認識,看著一個曾經讓你亦悲亦喜的老朋友逐漸衰落,已夠教人心痛;如今還要這樣突然分手,怎會不叫人傷感?
分離是需要好好道別的,如果我們生命中有什麼需要我們認真地去說再會,請珍惜每一個道別的機會,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好好經歷哀悼的過程吧!
(原刊登於 Before & After Magazine, 04/20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