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人空間轉移 – 家居篇 Personal Placemaking – Home

#乜都FromHome的啟示 #私人空間轉移】🏠🏖🛤 曾經參與過一個有關Placemaking(譯作「社區營造」)的藝術計劃,近日由於疫情讓大家都努力居家救地球🏡,讓我再思Placemaking這個概念的意義。

Placemaking最早應是在六十年代,由美國作家及社會運動倡議者Jane Jacobs 提出,她認為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,讓人重新構想公共空間如何更好建立社區,同時營造更平等的生活環境。

#創造空間 #Placemaking

Placemaking按字面解釋,就是「創造空間」。這個概念向外延展,就是如何運用更好的城市設計或再用空間,善用公共領域,重新思考不同的用途,建立更多有利社區發展的城市面貌和活動,其中涉及不同擁有公共空間掌控權的持份者參與其中;當這個概念向內探索,由每個人自身擁有的私人空間出發,就是如何把私人空間更好運用,有點像發展區塊鏈(Block Chain)的概念,每個個體運用自己的能力,分散在不同的私人空間,重新思考空間的意義和用處,是個人的、是私有加密的,卻又能連結散落的個體。

還記得小時候,整個香港社會都較貧窮,每個人都會用創意方法求生。例如,會有小販在公共屋村四處遊走,叫賣衣裳竹、砵仔糕,足不出戶就可買到小吃;有本身從事髮型師的,只要有一個家庭願意開放,就會以優惠價錢,幫忙住在附近幾位街坊太太們理髮。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困在家裡,突然之間,家就變成了很多平常我們會去的公共或娛樂場所,成為了髮型屋(為家人朋友上門理髮)、酒吧(煮飯仔後飲兩杯)、餐廳(今日人人是大廚)、健身室(近來看過很多家中健身短片吧)等。平常我們會出外去做的很多事情,今日我們全都在家裏做了。

#私人空間轉移 #Personal_Placemaking

在這段疫症時期,每個家庭都在不斷改變私人空間的用途,老師把自己的家變成了開放的教室,人人在家工作時,方發現原來辦公室的寫字枱可以瞬間轉移到家中; 有人會為不便出外的老弱上門理髮,外送餐飲及網上超市服務需求也多了。換句話說,個人由一個私人空間製造產品或服務,跳過公共空間,直接速遞至另一個私人空間,變相讓私人空間承擔了平日公共空間的責任。

忽發暇想,假如奉俊昊的《上流寄生族》中兩個不同階層的家庭,不是以佔據搶奪別人的私有空間為手段和目的,而是換成了是枝裕和《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》兩個父親,最後在各自的私人空間願意付出愛與接納,偶爾與另一家庭共享生活,孩子能分享體驗,會否創造不一樣的世界?

當公共空間不斷被萎縮,私人空間轉移會否是未來生活的趨勢?



延伸閱讀

What is Placemaking?

私人空間轉移 – 劇場篇
.
.
#狂想曲 #係我係講緊理想國 #現實由夢想開始 #冇夢想就冇理想 #冇理想人同鹹魚冇分別 #Placemaking #PersonalPlacemaking #JanesJacob#BlockChain #區塊鏈 #FutureofWork #FutureofLife #CreativeThinking#DesignThinking #未來生活趨勢 #Dream #Observe #Think#DreamofTomorrow

Lo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