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到音樂,你會想起什麼?我會想到貝多芬的第五號《命運交響曲》、韋瓦第的《四季小提琴協奏曲》、中國弦樂《平湖秋月》、披頭四樂隊的《It’s Been A Hard Day’s Night》、鬼太鼓座的《祈歌》、林子祥的《這一晚夜》、謝安琪的《山林道》、電影主題曲《差一點我們會飛》……以上某些曲目,或許是我平時愛聽的,或許是我曾經應用過在戲劇與形體動作治療上的。
可能你會發現以上的音樂或樂曲混雜無章,古今中西匯聚,並無特定分類可言。寬闊的音樂題材,正好比喻人生經歷的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,不同的音樂就如我們的生活一樣,高低起跌,或喜或悲,有時會讓你感到如輕快樂章般事事順利,有時失意跌墮得像沉重的鼓樂,同樣的音符,不同的調子,不同的編曲,串連起不一樣的人生。
一般來說,音樂有其共通性。如節奏明快的音樂,往往能讓人心情舒暢;強勁節拍的樂曲,會令人躍然起勁,增添不少動力。如果想做個實驗,不妨下次當你清潔家居時,找一首熟悉的快歌(如鄭秀文的《信者得愛》、周杰倫《霍元甲》),一邊舞動一邊抹沙發,一邊高歌一邊吸塵,彷彿要跟吸塵機的噪音拼個你死我活(記得緊閉門窗,免得讓鄰居拍門投訴!)。頓然間,沉悶的打掃工作立時變得輕鬆,清潔的速度也加快了;房子變成了健身室,流了一身汗,也潔淨了居停,寓家務於強身健體。
也有一些日子,某類音樂或某首歌曲具有其獨特性,個人情感上覺得那段樂章是專屬自己的。例如:有一段時間,我特別喜歡「鬼太鼓座」的音樂,樂聲響亮,震人心弦,快速而緊密的鼓聲,本應讓人心跳加速,熱血沸騰,然而在急速的生活當中,那個繁密的鑼鼓節奏,竟然與我的心境產生莫名的共鳴,讓我宛如進入只容我一個人的冥想空間,帶我安穩地藏於烈風風眼的中心,平靜我的思緒。
當進行戲劇及形體動作治療時,我會嘗試代入受助者的心境,為他/她選擇一些合適的音樂,為他們創造一個另類空間,讓他們可以安全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心理或情感需要。其實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心靈治療師,給自己多一點時間,為自己建立一個安靜空間,讓心靈(psyche)有充足的休息,激發內在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以致達到自我療癒。
舉一個以音樂進行自我療癒的例子說說:給自己最少一個小時,找一個安靜的環境,沖一杯喜愛的茶(我會選擇苿莉、洋金菊或玫瑰花茶)放在旁邊,選擇讓你感到平靜舒服的純音樂(我會選瑞士班德瑞Bandari音樂系列),閉上眼睛,什麼也不去想,讓音樂的旋律洗淨自己混亂的思緒,使心靈慢慢平靜下來,也許腦中有不同的事物湧現,把它們當成是路上的途人,向他們微笑點頭,回過神來卻仍然集中在音樂旋律當中,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。漸漸地,整個人會放鬆下來,享受活著的生命氣息,疲累的身體得著恢復之餘,在音樂的療癒下,或者你會在煩惱著的事情上,得到前所未有的啟迪。
(原刊登於 7/2016 Before & After Magazine)